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东瀛美人计(1 / 2)





  到达天津后, 罗夏至就投入了马不停蹄的工作中。

  自从“海王制碱厂”投产之后,他还是第一次来到这片位于塘沽的现代化厂房内。

  看着高耸入云的,被称为“亚洲第一高楼”的蒸吸厂房高塔和上面冒出的白色蒸汽, 一种属于重工业重金属的硬汉浪漫从罗夏至的胸中喷涌而出。

  听, 那轰隆隆的机械轰鸣,就像是劳工的咆哮;

  看, 那升腾而起的朵朵白色巨型“秋海棠”,就像是国土的模样;

  这片让人激动的土地上, 正在生产的, 是这个撑起这个国家未来的“脊梁”。

  这么伟大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里, 有着自己微不足道的一份努力,这样的感觉让人热血沸腾,是卖多少件衣服,多少台唱片机都无法与之匹敌的。

  “这是我们今年生产出的纯碱。”

  回到办公室里, 樊东篱将一个试管递给罗夏至。

  罗夏至看着里头的白色晶体,叹服地点了点头。

  “我之前听小叶说,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工厂的生产不是很顺利。造出的碱块很多都是红色、咖啡色的, 品质不是很好。”

  “是啊, 还发生过一次大事故, 干燥锅都被烧坏了。工厂还差点被迫停产……不过后来我派人去美国进修。回国之后对机器和工艺进行了升级改造,这才能在之后的生产中, 大大提高了工艺水平。”

  樊东篱依然是那副和蔼可亲的模样, 只是这几年的辛苦工作让他两鬓霜白, 本来还算丰腴的脸颊也稍稍凹陷了下去, 只让人感叹岁月之无情。

  只是这一切的辛劳,如今都开成了花,结成了果,让一切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如今我们的产品,碳酸钠含量已经达到了99%以上。可以说,比起外国碱,我们的品质更好,纯度更高,价格也便宜。”

  樊东篱激动地说道,“我打算,把最新一批的产品,送到美国去,参加今年的万国博览会。说不定,还能拿个金奖回来呢!”

  “比起那些夸夸其谈,名不副实的‘爱国商品’,樊大哥你才是用拳拳爱国之心,制造出了这真正的‘爱国纯碱’!”

  罗夏至毫不吝啬地夸奖道。

  “好!那我们就用‘爱国纯碱’来命名这批即将赴美的样品。”

  樊东篱欣然接受。

  顾翰林也豪情大发,当场挥毫,龙飞凤舞地写下“爱国纯碱”四个大字。还拿起专门写花体字的钢笔,写下了对应的英文。

  他一手字写得极好,在上海滩也经常有人捧着润笔费求他的墨宝,不过他平日里吝惜的很,写好的字很少送人。

  倒是来一次天津就写一次,算是非常给樊东篱面子了。

  站在门口,看着里头那三个人,黎叶再一次地确认了,他和三爷的距离,不是一道门,一间房的物理距离。

  而是胸怀与眼界的天差地别,是人格的高尚和鄙下的云泥之别。

  低下头,他苦涩地笑了笑,终于决定将这份不切实际的感情彻底放下。

  他的感情太卑微,太自私,就不要再玷污他心中的这份纯净之地了吧。

  “我看了信,得知樊大哥你想要筹办化肥厂,我非常地支持。”

  庆祝一番后,罗夏至将话题拉回了此行的真正目的上。

  “不过我觉得,除了化肥厂,我们还需要一家专业的化学品公司。”

  罗夏至侃侃而谈。

  “樊大哥,你看。在我们的‘海王纯碱’面世之前。国内所有的玻璃、造纸、纺织、染料工业之用碱,基本全依赖进口。几年之前,一块工业用碱的价格约等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导致国内的诸多工业不能自强发展,实在是受困于成本限制。”

  “而如今有了我们的碱厂,国内的这些工业厂大大压低了生产成本,造出的玻璃、纸张,布匹的品质和价格,终于可以和洋货一较高下。市场上不再被洋货充斥,国产货品得到了发展。”

  顾翰林频频点头。

  “我们如今有了制碱厂作为基础,地皮也是现成的,比起当初一路筚路蓝缕的草创阶段,现在已经是大有基础了。其实……我听说,日本人打算在上海开设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为将来日本化工业进军工作做准备。”

  罗夏至颇有些忧心地说道。

  “夏至你居然能得到日本方面的情报?”

  樊东篱听到这消息,不得不说有些吃惊。

  日本人在华搞情报的能力,简直让人毛骨悚然。没想到罗夏至这边居然还能反过来搞到他们的情报。

  “这要感谢我们的顾局长。”

  罗夏至笑道,“这个研究院是以日本文部省下属文化事业部的名义和上海教育局这边合作的。表面上么,当然是为了合作推进两国理工科方面的发展。下设了理学院和医学院。不过日本人哪里会有那么好心?绝对是一个情报收集中心,目的就是为了在中国开展化工和医学方面的扩张。”

  别人不知道日本人的心思,看了上千集各种类型“手撕鬼子”电视剧的罗夏至还能不知道么?

  别说现在了,就在一百年后,日本人也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国搞情报。

  罗夏至有一个表姐在日本人的企业工作,每天早上都要开“朝例”。

  不管中日员工,每天早上都要发表一个或者几个近几日在中国发生的,和本行业有关的新闻或者报道。然后专门有员工负责汇总起来,将这些情报发送到日本总公司,作为公司调整在华战略部署的参考——那可是发生在202x年!

  “我们必须利用现在的优势,在日本人彻底掌握主动权前,建设我们自己的‘化学帝国’。”

  罗夏至斩钉截铁地说道。

  ————————————————

  在天津徘徊考察的这段时间,南下的梁少龙那边也发来了电报。

  他带去的“海王碱”在南洋一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目前的中国一样,广袤的南洋地区也面临着工业不发达的现状,对纯碱的需求非常巨大。

  在李家的牵线下,梁少龙与大马和新加坡的很多华商碰面,不但考察了橡胶园情况,谈妥了他自家棉布的生意,顺便还帮罗夏至的制碱厂开拓了一下出口贸易,顺利地都出乎他自己的预料。

  对于梁少龙做生意的天赋,顾翰林倒是有个一针见血地评论:有些人,你看到他就想和他交朋友,喝一次酒就想和他交心,哪怕语言不通都不是妨碍。而且他运气极佳,投资什么都会发财。

  梁少龙就是那样性格的人。

  虽然出身在一片黑暗之中,但是他自身的性格却是一片磊落光明,光风霁月,让人忍不住地想要靠近,产生信任。

  比起罗夏至这种自带历史知识“金手指”的人,他这样的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商业奇才”吧。

  “梁少龙要是再努力些,说不定能把纯碱卖到日本去呢。”

  罗夏至半开着玩笑说道。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参加完今年在美国举办万国博览会后,真的有日本厂商联系到了他们,大批量地将“海王碱”采购回了日本——当然,在外头包上了“日本制”的包装。

  在回上海之前,罗夏至和樊东篱敲定了要开设化工厂的计划。同样也是在塘沽地区,先开设一间主要生产硫酸铵、硫酸铔的大型化工工厂。

  由罗夏至负责到江浙沪和广东地区筹措资金,樊东篱这边派人去美国和英国采购机器和学习技术,引进人才。

  如果顺利的话,三年之内就能够投产。届时就能实现硫酸、硝酸,硫酸铔乃至化肥的国产化。

  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而言,化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水灾、旱灾之后,受灾地区需要大量的化肥来填补肥力的空白。

  而就罗夏至所知,在之后的几年里北方的甘肃、山东、河南将会发生严重的旱灾。导致北地千里,颗粒无收。而南方则是将面临黄河决口,淮水泛滥的灾祸。

  民国政-府对外无能,对内腐-败,根本无法组织民众救援。他早一日将国产化肥生产出来,虽然于救灾无力,但是对百姓之后恢复生产还是有极大的裨益的。

  就李家在广州那边得到的情报,其实从十多年前开始,外国商人就会在两广和福建地区,以免费赠送的形式推销所谓的“肥粉”给当地的农民。

  虽然当地的政-府极力反对农民使用洋人肥粉,提前预警到了这样不但会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且本地农业可能落到被洋人操控的征兆。

  但是三令五申之下,依然无法阻止当地农民,尤其是在珠江水灾后需要快速恢复生产的农民们,用相当于全副身家一半来购买外国肥料的情况——毕竟对农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土地上顺利长出粮食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化肥国产化,刻不容缓!

  谈妥了合作事宜,罗夏至等人去承德鼎鼎大名的避暑山庄游玩一番后,就快速返回上海了。

  他的“七重天国际饭店”在九月中旬很快就要开业了,他要回去主持一切事宜。

  说起在承德山庄游玩的时候,他们还遇到了一位“老熟人”。

  罗夏至和顾翰林在罗汉堂喝茶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一个年纪和顾翰林相仿的年轻人,殷勤地为一名身穿白色洋装的女士又是打伞,又是扇扇子。那女士远看身材不错,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妙龄女郎,走进一看,起码六十有找,关键是——还是个外国人!

  “哎呦,这北方的风气不比我们上海差到哪儿。你看,这‘外国软饭’,啧啧……”

  罗夏至打开新买的靛蓝洒金竹扇,侧着脸对着顾翰林说悄悄话。

  正在为他们倒茶的黎叶也转头快速看了一眼。

  只见那个年轻的男人一边好言好语地安抚着年长的恋人坐下,一边转头对着寺里的小和尚破口大骂,那小和尚摸着脑袋委委屈屈地走了,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看什么看!”

  那男人似乎也感觉到了他们这桌不怎么友善的视线,把黑洞洞的墨镜从鼻梁上摘了下来,朝着他们狐假虎威地叫到。

  罗夏至在上海看惯了这种吃软饭的小白脸,很是不以为意地将头撇过一边,然后看到了顾翰林那条搁在大理石桌子上的胳膊,正在微微颤动,连拳头都不自觉地捏紧了。

  “翰林?”

  那小白脸呛了他们一声之后,露出了非常惊讶的表情。

  “认识?”

  罗夏至收起扇子,视线在他们两人之间来回晃动。

  “你……他……”

  那男人先是看到了顾翰林,露出一脸难以言喻的表情。然后又看到了他身边坐着的,一身西装革履,举手投足之间一派难掩贵气的罗夏至。最后居然做出了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在重新戴上墨镜之前,还特意朝顾翰林翻了一个白眼。

  “达令,这里的茶水不好,风景也不好。我们换一个地方喝茶去吧。”

  说着,他双手轻柔地扶上了那外国老妇的腰肢。

  那外国女子一开始还有些不开心,不知道他附在她耳边三言两语说了些什么,女子在发出了几声很不符合她年龄段的“银铃般的笑声”后,任凭他拉着自己离开了罗汉堂,往外走去。

  这时,刚才被他们赶出去的小和尚端着装了外国茶具的茶盘,懵懵懂懂地走了进来,在看到原本坐着的人不见后,露出了慌张的表情。

  “小和尚,把那壶茶给我们拿来吧。”

  罗夏至是看出来了,一定是刚才那外国女人要喝外国茶,这小和尚说没有,被那个男子给训斥了。